“ 向来痴,从此醉,水榭听香,指点群豪戏。剧饮千杯男儿事,杏子林中,商略平生义。 ——金庸 据香港文汇网10月30日报道,武侠小说泰斗金庸(原名查良镛)当天下午病逝于香港养和医院,享年94岁。消息一经发布,震荡了两岸三地。 “凡是有华人的地方,就一定有金庸的武侠小说。”金庸的影响力渗透进了每个行业,甚至不少企业家也是金庸先生的粉丝,试着从金庸先生的小说中获得灵感、习得章法。 一代人的江湖已经结束 “飞雪连天射白鹿,笑书神侠倚碧鸳。” 94岁的金庸先生在香港病逝,留下的不仅仅是这些武侠作品,还是一个想象的世界,让我们少年懵懂时可以躲藏,让成年历经艰辛时可供回味。 金庸本名查良镛,1924年3月10日生于浙江海宁,1948年移居香港, 金庸是新派武侠小说最杰出的代表作家,香港著名的政论家、企业家、报人,与黄霑、蔡澜、倪匡并称“香港四大才子”。 “凡是有华人的地方,就一定有金庸的武侠小说。”金庸继承了古典武侠技击小说的写作传统,又在现代的阅读氛围中对这一传统进行了空前的技法与思想革命,开创了“新派武侠”的风格,被喻为20世纪最具影响力的武侠小说作家。六十年来,其作品在风靡了全球华人世界的同时,也使中国特有的武侠小说创作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峰。 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严家炎曾称赞金庸的武侠小说是“一场静悄悄的文学革命”。学者陈平原曾在一篇名为《超越雅俗》的文章中称,作为20世纪最成功的武侠小说家,金庸的成功对世纪末中国文坛和学界都有极大的刺激——雅俗之争、大小传统之别、高等与大众文化的分野,由于《笑傲江湖》等小说的出现,变得非常复杂。因此,他的贡献在于超越了雅俗与古今。 多年来,金庸的武侠故事陪伴了一代又一代人的成长。他笔下书写的不仅仅是一个又一个跌宕起伏的传奇故事,也不仅仅是让人难以忘怀的一个又一个的英雄人物,而更多的是一种侠骨柔肠的情怀,一种对于快意恩仇的向往。 “一流老板” 著名科幻小说家、金庸好友倪匡称,金庸是中国上下五千年最有钱的文人,成就他的除了才华,还有敏锐的赚钱天赋。金庸是中国文人的一个标杆性人物,在1992年公布的香港百富榜上,金庸以12亿财富位列第64位。金庸是有史以来中国文人第一个亿万富豪,单凭写作创造了财富史上的奇迹。 金庸的经商之路始于创办《明报》。1959年,查良镛出资8万,沈宝新出资2万,共同创办《明报》,每日出版一张。创刊初期,《明报》只有六千份的发行量。在困难的时候,所有职员的的薪水都打了八折。金庸说,“是大家和我一起捱了下来。” 倪匡曾说:“《明报》不倒闭,全靠金庸的武侠小说。”当时金庸的武侠在《商报》上连载已拥有大量读者。许多人为了看金庸武侠,开始关注《明报》。慢慢地,金庸的武侠小说打稳了《明报》基础,加上沈宝新的经营手法,《明报》的广告业务稳步上升。 虽然在倪匡眼中,金庸是“一流好友,九流老板”,但金庸自认为自己是“一流老板,九流朋友”。 在日常经营上,他处处精打细算。 一位《明报》老员工反馈,有一段时间香港报业的印刷纸张只能从北欧进口,纸价波动很大,金庸总是能做出低价买进的决策,在高价时还有盈余卖给报业同行。 一件小事足以看出其不凡的商业运营才能。 在担任老板的30年时间里,金庸将《明报》塑造成香港极具影响力的报纸。此后,金庸还成立了明报出版社与明窗出版社,1991年1月23日注册成立“明报企业有限公司”,当年3月22日在香港联合交易所上市。明报集团1990年度的盈利高达七千万元,到1991年度接近一亿元。90年代初期,金庸以10亿港币的价格卖掉了《明报》。 金庸还擅长制造IP。作为最早触电的作家,金庸的大部分作品被多次拍成了影视作品。而且金庸是一个非常具有战略眼光的营销高手,他为了打开大陆市场,自己做营销,当时他用1元版权费悬赏最好的导演与演员翻拍《笑傲江湖》,唯一的条件是在中央电视台播出。虽然看似金庸损失了版权费,但《笑傲江湖》的播出掀起了新一轮年轻人对金庸小说的追捧,其效应远远超过了一部小说的版权费。 除此之外,金庸还有另一个身份。据天眼查数据,金庸(查良镛)唯一参股公司是杭州金庸书友会有限公司。资料显示,这家公司成立于2003年7月16日,主要经营范围为对金庸作品的改编、开发等。 据N十财经报道,查良镛不仅是杭州金庸书友会有限公司的董事,还是其股东,认缴出资额为75万元人民币。 而在股东明细中,还包括了北京吉利国际教育有限公司、杭州文星广告制作有限公司、文汇出版社。值得一提的是,北京吉利国际教育有限公司的法定代表人、董事长正是李书福。据人民网报道,2003年7月26日,金庸曾为杭州金庸书友会的成立和《金庸茶馆》杂志(《新读写》增刊号)首发造势。 金庸影响了哪些企业家? 金庸的个性,以及他所创造的江湖,也让一众商业大佬为之着迷。他们连同金庸笔下的武侠气息,将侠义文化烙进自己企业的战略、战术和管理中。 李开复就曾在自传中写到他对于金庸的喜爱,他在美国上学期间一直在看金庸的小说,把每一本金庸小说都读了整整五遍。他曾表示:“我那么小出国还没忘了中文,真得感谢金庸先生。” 打下金庸武侠“童子功”的李开复,在微软、谷歌等企业任职后,开始将对移动互联网的理解融会其中。曾经,他自诩为“洪七公”,用金庸小说中的人物和故事情节为有志于移动互联网创业的年轻人支了5招。 一是刻骨铭心,即选择真爱的事情创业,“《神雕侠侣》中的杨过为什么会为了小龙女跳下悬崖?就是因为真爱啊”; 二是一统江湖,即追求高用户量、高频次、高使用时间和高排行; 三是十年磨一剑,即深度理解市场、用户、产品和竞争对手,“郭靖资质愚笨,但花了很长时间,终于练就降龙十八掌,就是十年磨一剑”; 四是侠之大者,为国为民,即重视用户的需求和反馈; 五是一代宗师,即产品自身有流量增发能力,再运用最有效的渠道推广,“你要让全部的人都知道你,就像张三丰一样成为一代宗师。” 而另外一位深谙互联网经营之道的企业家,阿里巴巴创始人马云(长江商学院CEO首期校友),则更是金庸先生的头号“迷弟”——1999年,受到《天龙八部》中虚竹通过弃子破珍珑棋局一事的启迪,马云主动离开北京到杭州,才得以置之死地而后生。 而后来的阿里巴巴,从各个业务板块的布局,到过去几年阿里的到处投资参股,全都纵横交织于马云的棋盘上,构成了一个珍珑,也建起马云商业世界里的武林。 2016年,在金庸先生的92岁寿辰当天,马云在微博上向金庸拍片祝寿:“刚创业的时候,我们18个阿里巴巴的创始人,十六七个都对金庸小说特别喜欢,金庸的小说充满想像力,充满浪漫主义和侠义精神。尤其是侠义精神,替天行道,平人间不平之事。”马云直言,“金庸武侠精神对自己及阿里企业文化影响深刻,男人一定要看金庸小说。” 在十八年前的一次活动上,马云谈起自己对于金庸笔下笑傲江湖的理解。“‘笑’,有眼光、有胸怀才能笑;‘傲’,有骄傲才能傲;网络就是江湖。”这些几乎都被马云写进了阿里的基因里。 与阿里巴巴相比,网易创始人丁磊的业务似乎距离金庸、距离武侠更近一些。游戏版块作为网易的核心业务,从《大话西游》《武魂》《楚留香》《花与剑》等等游戏名中,我们能直接感受到扑面而来的武侠风,更能感受到丁磊的武侠梦。 在网易选择制作的这些作品里,令狐冲也好,张无忌也好,还是楚留香也好,看似是江湖中的“异类”,但他们更是金庸武侠世界中承载着重要侠客精神的主人公。而中国互联网行业中,丁磊也算是这样一个“非主流”的存在。 丁磊曾坦言: “网络首富只是自己创业过程中的副产品。”在他看来,只有亲身感受生活,才能触摸到普通人的快乐,才能使自己的创意更具生活的真实性。” 曾被吴晓波称为极少数“快乐富豪”的丁磊,如今还在养猪采茶、做跨境电商、玩云音乐、请互联网大佬吃“味央猪肉”。 伴着武侠小说长大的丁磊,在第一届“西湖论剑”时见到金庸,便调侃地说到:“金大侠,你把我们一代年轻人的时间给耽误了呀。” 可惜斯人已乘白鹿去,神侠倚笑武林中。 2003年7月,金庸在央视《新闻夜话》中说,他的墓碑上将会写着:“这里躺着一个人,在20世纪、21世纪,他写过几十部武侠小说,这些小说为几亿人喜欢。” 电影《寻梦环游记》里这样理解死亡:人有两次死亡,第一次是肉体的消亡,第二次是被世人彻底遗忘。 金大侠未离开,江湖依旧在。 end 参考资料: 《金庸先生去世,享年94岁:人生就是大闹一场,悄然离去》三联人物周刊 《江湖仍在,永失金庸》中国企业家杂志 《金庸影响了哪些企业家》盒饭财经 《金庸逝世 他的财富也成江湖传奇》,N十财经 《金庸——江湖第一大V》运营二师兄 微互动